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发展规划 >> 正文
西安医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发展规划处    发布时间:2017-04-19   点击数: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高等教育在国际化浪潮中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面对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立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意见》为准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编制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是抓住陕西科教强省发展机遇,谱写西安医学院发展新篇章的战略性思考。

一、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我校办学实力快速提升、规模迅速扩大、层次明显提高、面貌显著变化的重要时期,也为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我校于20075月通过并印发了《西安医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二Ο一五奋斗目标》。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广大干部职工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深入开展内涵建设,攻坚破难,锐意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各方面的工作任务,对照十一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均提前达到要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顺办学思路,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2006年学校升本后,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开展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围绕“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这所大学”两个问题深入调研,确定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明确了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提出了学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制定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等重要标志,初步完成了一所新建本科院校的顶层设计。

(二)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搭建本科院校内部组织架构

一是按照本科院校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机构改革,设立20个党政管理机构和15个教学教辅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基本搭建起了本科院校的机构框架,初步形成了教学、科研、医疗、管理、服务的组织结构。二是进行了干部制度改革。出台了干部管理条例,规范了干部任用机制,选拔任用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去。经过此次选拔任用,处、科级干部队伍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明显改善。三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逐步改进分配办法。新办法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并向教学、科研第一线和高层次人才倾斜,把津贴和工作成绩挂钩,充分调动了全校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师资队伍结构初步优化

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人才队伍规模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010月,全校(包括2所直属附院)共有教职工1958人。校本部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由2005年的20.6%提高到2010年的24.3%专任教师中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从升本以前的41.7%提高到了63.6%。通过努力,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初步得到优化。

(四)学科建设取得突破,科研能力逐年提高

五年来,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狠抓科学研究。尤其是近两年的重点投入,我校学科建设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2008年护理学被评选为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填补了我校省部级重点学科的空白。省学位办每年拨款30万元,将连续划拨5年。附属医院“神经病学”获得省级医疗单位重点学科建设经费30万元。附属医院“妇科”被省卫生厅遴选为第三批“陕西省优势医疗专科”。

“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项,实现了学校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零”的突破;五年来,全校共获得上级课题76项,科研到位经费160.4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774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205篇,SCI收录刊物发表7篇;教师主编、参编专著21部,获得专利1项。

(五)推进质量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工作,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部、财政部开展“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后,我校积极组织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获批省级精品课程7门,使我校“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2门;药理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能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弥曼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理学》教材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弥曼教授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

“十一五”期间,学校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获立项项目的数量逐年增加、质量逐年提高,浓郁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氛围。十一五期间获得省级教改项目立项9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获批研究经费28.4万元。共有2项教学成果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二等奖2项。

(六)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

全校在校生人数由2005年的5034人增加到2010年的17979人。其中本科生人数由0人增至7795人,高职高专学生由5034人增至9880人,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由140人增至304人,分别增长了257 %96%117%。同时新成立了人文科学系、英语系、高职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5个二级教学单位,将原来的临床医学系、药学系、护理系改建为临床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层次。

(七)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五年来,我校新增临床医学等15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助产等10专科专业(专业方向)。目前,我校共有本科专业(专业方向)15个,专科专业(专业方向)24个。其中护理专业2008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专业2009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重点专业;2010年,药学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本科“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我校获得成人教育本科办学资格。目前,我校成人教育本科、专科各有6个专业。学校形成了以临床专业为基础,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专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8年,学校召开了升本以来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修订了现有本、专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印了各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大纲,首次引入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机制。从运行情况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适合我校当前的实际情况。

(八)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实力日益增强

五年来,学校在债务负担沉重、办学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加大对校园基本建设和教学条件改善的力度,完成了含光校区8号住宅楼、图书馆、实验楼群广场、未央校区东大门、未央校区7号、8号学生公寓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完成了以图书馆前后广场、行政楼前后广场为重点的校园绿化项目。校园稳定安全逐步加强。2006年以来,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5000万元。

五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保持在80%以上。与美国韦伯州立大学、韩国庆熙大学的合作已经起步,与菲律宾比立勤国立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的项目正在洽谈之中。

(九)附属医院和教学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原陕西省辅仁医院划转成为我校直属附属医院。2008429日,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正式挂牌,我校直属附属医院由原来的1所增加到了2所。目前,各附属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医德医风建设不断加强,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床位周转率、使用率和门诊量连创历史新高。附属医院已成功晋升为三级乙等医院,迈上了发展的新台阶。

五年来,我校正式挂牌的非直属附属医院有14所,教学医院及实习基地共有74个,分布在陕西、江苏、广东等省市。

(十)党建工作和思想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学校先后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思想解放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活动。20093月至9月,学校党委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建设合格医学本科大学”这一活动载体,紧密联系实际,把握关键环节,突出实践特色,提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整改方案,较好地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共六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912月,学校胜利召开西安医学院第一届教代会暨工代会,认真总结了升本以来办学经验,确立了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医科大学的办学目标,进一步理清了办学思路,深化了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夯实了党的建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同时,学校为迎接建校60周年暨升本5周年校庆活动,学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文明校园,未央校区校园面貌大为改观。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学校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工作主题更加突出,就是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本科教学、科研工作,着力推进内涵发展与提升;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就是要面向基层,面向社区,立足陕西,服务全国,开拓海外,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努力把我校建成较高水平教学型医学本科院校。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学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全校上下心齐气顺劲足,为建设较高水平教学型医学本科院校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参与新一轮高等教育竞争赢得了主动。

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工作中也存在不足,面临困难。学校缺乏学术大师和学科领军人物,校园学术氛围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术团队建设需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展开;在继续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中显得动力不足,抓手不多;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融合不够,教师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水平亟待提高;资金、人员短缺等办学资源瓶颈日益凸现;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运作效率与学校快速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上述问题和不足,既有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也有事业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既有因社会转型期高教发展大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也有因为我们某些工作的不到位而造成。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改进工作,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二、十二五期间学校面临的新形势

(一)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从国家总体发展阶段看,未来5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按照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我国将“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的逐步实现,为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将迎来广阔深远的发展前景。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等新要求,这表明“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将进入发展模式转变、注重体制改革和质量提升的新阶段。而且,未来51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和高中毕业生逐步减少并步入低谷,生源竞争将更趋激烈。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将从大众化阶段转型为普及化阶段。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提高教育质量这一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着力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打造办学特色上下功夫,逐级深化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并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才能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

从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看,医学模式的转变,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相继出台,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卫生人才的需求也明显变化。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在此背景下预防保健工作的前移、卫生资源配置的下移、老年康复医学的后移,终身医学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医学教育认证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试行,社会呼唤医学人文回归的日趋强烈等形势,使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育人本位回归、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医学教育学制与学位变化、终身教育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等诸多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

(二)我校面临的新形势

未来两三年,是我校迎接教育部合格本科院校评估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是我校加快发展,提高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层次,奋力崛起,建成高水平教学型医学本科院校的重要机遇期。

根据我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并结合知名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以教育部合格评估为契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依法治校、民主办学,正确处理规模和内涵、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统筹医学学科和非医学学科的发展、统筹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统筹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统筹一般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发展,积极推进学科交叉和渗透,积极争取更大的办学空间和更多的办学资源,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为加快我校创建较高水平教学型医学本科院校,奠定更加雄厚、坚实的基础。

三、“十二五”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战略思想,以本科教育为主,压缩专科规模,适度发展特色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质量工程为核心,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加强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办学综合实力。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立足陕西,服务全国,开拓海外,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努力把我校建成较高水平教学型医学本科院校。

(二)办学定位

1.目标定位:“十二五”期间,将学校发展成一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较高,在全国普通本科医学院校中处于中等水平的高等学校。

2.类型定位: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型医学高等院校。

3.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压缩专科规模,适度发展特色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形成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的多层次办学格局。

4.学科定位:保持护理学重点学科的优势,着重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学科培育新的重点学科增长点,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学等医学相关学科协调发展。

5.服务面向定位:主动适应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陕西,服务全国,开拓海外,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专业人才。

四、“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一)人才培养

——稳定规模,积极调整办学结构

逐步扩大本科生规模,压缩专科生规模,适度发展特色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实现“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到2015年,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保持在18000人左右,其中普通教育本科在校生13000人,专科在校生不超过5000人。生源地区覆盖全国80%。逐步扩大对外办学和与国外联合办学,为开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创造条件。

(二)学科建设

——巩固优势学科,培育新的重点学科增长点,多学科协调发展

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护理学要在凝练学科方向,培养学科带头人上下功夫,必须在5年建设期满后取得成效。同时,还要着重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学科培育新的重点学科增长点,再争取到12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同时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要加快步伐,加大培育力度,到“十二五”末,校级重点学科要达到10个以上。积极扶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等薄弱学科建设;形成多学科门类、结构布局合理的学科群体,增强学校的发展活力和竞争能力。

(三)科研水平

——浓厚氛围,加大投入,力争取得更大突破

通过舆论宣传、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完善奖励政策等激励措施,加大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奖励经费的投入,浓厚科研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渠道,力争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到“十二五”末,年到账科研经费要超过300万元,在国家级科研立项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力争再获得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立项项目。在核心期刊(源期刊)发表论文200篇,“SCI”论文数突破20篇,产出一批具有高影响因子的科研论文和广泛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力争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科技服务型产业和科技产业化基地。支持申请新药生产证书、国家发明专利等。力争“十二五”期间获得发明专利510项,同时争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增加新的“造血”功能。

(四)专业建设

——适应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坚持“扬优扶重”,以医学为主,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护理学和药学3个省级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的建设,尤其要着力加强全科医学专业的建设力度,积极探索科学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使其在全省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积极发展医学相关专业,构建以医为主相关专业协调发展格局,走多科性发展道路,并逐步做大、做强、做精,做出特色和优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获得34个省级名牌专业。

(五)课程建设

——提升层次,致力课程体系创新

以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为中心,重点建设精品课程,推进双语课程建设,扶持整合课程建设,规范建设一般课程,开发建设选修课程。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十二五期间,力争再建设省级精品课程34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尤其要加大本科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23门本科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要力争取得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六)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科建设目标,努力建设一支学科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引进和培养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学术骨干;通过扩大教师招聘数量,保证教师队伍规模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通过各种资源的配置、队伍的更新和管理政策的调整,建立与教师工作相互适应、紧密配合的其他专业技术队伍,努力促进教师队伍、管理干部队伍、服务职工队伍的协调发展。

进一步优化教师年龄、学历、职称、学科和学缘结构,提高师资队伍层次和水平。到2015年,校本部专任教师超过教育部规定的生师比要求。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比例达70%以上,其中博士比例达20%以上。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力争达85%以上。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数量逐年增加。力争获批2个以上省级优秀教学示范团队,2个以上省级教学名师。

(七)附属医院建设

——加强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实现规模化发展

附属医院都要以建设三级甲等医院为目标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在人才梯队建设、发挥优势专长、营造医疗服务氛围上下功夫。2015年,两所附属医院床位数各达到1000张左右,力争年门急诊量达45万人次,年住院2.5万人次,药比控制在35%以下,各医院年总收入达到3亿元左右,建设成为在省内乃至西北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的医疗机构,成为展示学校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

今后5年,直属附属医院要将强化临床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着力点,真正把直属附属医院建设为临床教学实践的龙头基地,充分发挥其对其他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在临床教学上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再建1所直属附属医院,使直属附属医院达到3个。

(八)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促进办学水平上新台阶

1.实验室建设

适应实验教学要求,进一步理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重组,进一步提高实验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为实验教学提供优质服务。采取措施整合教学仪器设备资源,最大限度实现教学设备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实现资源共享,搭建新型跨学科实验教学平台。到2015年,争取建成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进一步指导和督促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加强教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其临床教学作用。尽快扭转临床教学基地水平不一、全程教学能力欠缺、师资力量不强、关系不顺的局面,提高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人才培养能力。

同时要扩大实践教学基地覆盖面,建立一批省外临床教学基地。非医学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贯彻“两个面向”的办学方针,选择条件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我校的社区实习基地。到“十二五”末,力争新吸纳5所综合性非直属附属医院,逐步改善目前临床教学资源紧缺的状况,使我校非直属附属医院达到20个以上。力争临床和实践教学基地要达到90个,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结构健全的体系,形成校、院(厂、站)合作交流顺畅、教学秩序健康的氛围和环境。

3.图书资料建设

进一步完善架构,充实馆藏,以生物医学和医药卫生为主,人文科学为辅,兼顾相关学科、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相融合,建设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并重、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互补、图书资源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均衡发展的馆藏体系,成为具有自己的馆藏特色和一定规模的现代化高校图书馆。争取到“十二五”末期,馆藏图书总量达到120万册以上。

(九)校园环境建设

——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校园环境

在未央校区建成600套教师公寓,解决教职工居住较远、交通不便问题,切实提高教职工生活质量。在未央校区建设风雨操场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继续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切实实现环境育人的效果。

(十)校园文化建设

——集思广益,凝练西医精神

以建校60周年、升本5周年庆祝活动为契机,通过对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形成有共同目标、有共同精神、有强大凝聚力,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现代、文明、高雅、和谐、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校园文化,进一步凝炼催人奋进的“西医精神”。

五、实现“十二五”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科学研究工作

1.科学规划,优化整合,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我校的目标定位,科学制定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将学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加强学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整合,在发展现有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同时,注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扶植与培养,建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相互支撑的学科群,不断增强学科的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确保学科发展的长足后劲,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2.切实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按照“整体推进,分级建设,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的原则,做好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落实重点学科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从统筹规划、目标确立、人员配备、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强化重点学科建设。

3.改进科研投入结构,完善科研激励政策

进一步营造重视科研、支持科研的良好氛围。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上级科研经费,使上级科研经费成为我校科研投入的主要部分。完善科研工作激励政策,对重大科研成果进行重奖。

4.整合学术资源,争取高层次科研课题,壮大科研总体实力

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国家科技工作方针,进一步整合科研队伍、统筹安排科研项目、强化科研团队精神,解决科研力量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大力倡导联合协作,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的潜在优势,提高承担综合性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重点加强国家级科研项目攻关,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新突破。

5.大力加强应用研究,促进成果转化

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从科研立项、科研奖励、职称评定、津贴分配等方面,鼓励、支持应用研究的开展,形成开展应用性研究的良好氛围。大力支持从事应用型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横向联合,在药品的研制和开发上加大工作力度,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认真研究并制定促进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发挥高校科研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6.充分认识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性,加强人文社科研究

提高对人文社科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研究加强人文社科研究的政策措施,重视改善人文社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条件,重视人文社科研究领域重大课题的攻关,加大对人文社科研究的优秀成果的奖励力度。

(二)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把“以教学为中心”落到实处

坚持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原则,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确保教学经费的投入,保持“领导重视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政策倾向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关心教学”的良好氛围。

2.巩固学分制改革成果,构建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分级质量责任制度,把学生自主学习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实施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实验室开放制、考教分离制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制度,从而构建起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运行体制。

3.加强管理,注重关键环节,以管理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

加快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完善教务管理系统。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进程,不断强化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不断强化教学管理的信息建设,不断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办法和教学监控体系,以较完善的教学管理保障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的落实。充分发挥二级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4.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大力提升教学质量

重新修订教学大纲,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吸纳到教学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即时性、先进性。在不断改善教学硬环境的同时,着力加强教学软环境建设,积极推广网络教学形式,加强数字化课程建设,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基本上实现教学资料网络化。完善学生能力考核体系,丰富考核形式,增强学生考核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引导学生自觉增强创新能力。加强教材建设,选用高水平教材,组织编写国家级教材。

5.强化临床实践教学

全面加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医疗技术,发挥临床教学的示范作用。巩固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与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6.协调发展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

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多形式的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形成培养培训相衔接、全方位、多层次、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开放的教育体系。灵活设置、科学调整特色专科,增加社会急需专业。进一步扩大继续教育服务范围,适当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7.努力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逐步实现全方位开放式办学

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外医学院校在教学、科研、师资、学生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从而建立学校为主导、院系为主体、项目为基础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二级院系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加快留学生教育的教师队伍培养,适时开展留学生教育。重视和加强外语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师生的外语水平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积极创造全方位、开放式办学的条件和环境。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根据骨干专业学科建设的需要,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设立引才专项基金,积极引进能促进学科发展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为平台,汇聚校内外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实施“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加大对校内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的力度,重点资助有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设置人才培养基金,构建促进优秀人才成长的支撑体系,实施“硕博士建设工程”,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在职提升学历学位层次、出国研修、承担科研开发等任务。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协调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过程,强化整体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实用型人才。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五)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1.继续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

在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合理核定行政、教学、教辅等岗位编制,规范校内组织机构。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选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对各类各级岗位实行全员聘任制。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原有岗位津贴实施办法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岗位津贴实施办法,提高福利待遇。

2.坚持办学重心下移,增强院系的自我发展能力

按照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专业融合互补,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调动院、系办学积极性的原则,进一步调整校内机构设置,增强办学实力。明确校、院(系)二级办学实体的事权划分,充分调动和发挥院系的办学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定不移地推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三个领域的工作重心下移。

3.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建立新型高效的管理模式

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功模式,以管理责任制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健全管理队伍,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养、管理和考核,着力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其服务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要求。

4.提高筹融资能力,探索多渠道办学的路子

积极探索多渠道办学的路子,使学校多元化发展。在坚持政府拨款、学生收费主渠道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各种专项资金和重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5.进一步深化财务制度改革,规范财务管理,规范校内经济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健全完善校内各项财务制度,规范校内经济秩序。加强财务规划和财务预算,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执行力度。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教学科研等发展性支出的比例。强化财务监督,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的财务监督职能。

6.深化后勤服务机制体制改革

通过加强后勤服务机制体制改革,逐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激励机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和功能,提高后勤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增强自我造血和发展功能。

(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加快校园基本建设步伐

坚持高水平、超前规划的原则,科学规划,建成功能齐全、文化品位高、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一流、具有浓郁大学特色的园林化、生态化、数字化校园。

2.不断加大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全面提升我校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划拨专项设备经费,重点扶持新专业的实验室建设。

3.加快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优化实验资源配置

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院系在实验室管理中的作用。强化资源共享意识,根据院系学科和专业的性质特点,对我校实验室建制进行整合重组,优化实验资源配置,加快开放实验室的步伐,加快资源共享的中心实验室建设步伐。

4.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和档案管理工作,提升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利用率

加大图书的采购力度,进一步丰富馆藏品种和资源。加强图书资料的管理,加快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现代化步伐。加强并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

5.提升校园网络运营水平,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按照“高标准、高水平、高效能”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保证网络建设质量。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的学校文化体育活动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丰富西医精神。加强凝聚力建设,通过全面深入的、扎实有效的、细致认真的工作,逐步提高学校的内在凝聚力,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向心力,形成有共同目标、共同追求、凝聚力量、气氛和谐、人际关系良好、有利于干事业的学校氛围。加强文化环境建设,优化新校区文化环境,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有人文内涵的校园环境。

(八)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和领导班子建设

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建设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坚强领导集体。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推动校内民主,实行校务公开。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切实增强基层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2.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改进和加强“两课”教学,切实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扎实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公民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3.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52个不准的要求,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增强干部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意识,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切实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为广大师生员工多办实事、好事。健全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发展历程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校师生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群策群力,抢抓机遇,努力工作,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为实现把我校建设成为在全国普通本科医学院校中处于中等水平的发展目标而奋斗!

版权所有:西安医学院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